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【星雲大師全集16】 佛法真義1/佛法義理㉒
2023-02-05
不二法門
常有人問我,佛光山有一座「不二門」,為什麼叫「不二」?其實,「不二」是取自《維摩詰經》中「維摩一默一聲雷」的典故。
有一天,維摩居士示疾,佛陀要文殊菩薩率領諸大菩薩前去探病,於是雙方就在維摩丈室裡,展開了一場「不二法門」的討論會。
首先,在場的三十餘位菩薩,各就所見,提出發言。最後文殊菩薩說:「依我見,於一切法無言無說,無示無識,離諸問答,才是入不二法門。」說完以後,文殊菩薩就反問維摩詰居士:「菩薩如何進入不二法門?」
這時,維摩詰默然!眾人茫然,相視而對。只有文殊菩薩懂得此中奧祕,於是讚歎:「善哉!善哉!乃至無有語言文字,是真入不二法門。」
所謂「不二」,指的是佛法的出世法,佛法講「煩惱即菩提」,理上是不二的。例如,原本酸澀的水果,經過和風及太陽的吹拂照耀後,就能成熟,轉酸澀為甜美,可見酸即是甜,甜離不開酸;酸中有甜,甜中有酸,酸甜是不二的。
又如,人有生,也有死。太陽從東方升起,就像人之生;從西方落下,如人之死。生也未曾生,生了要死;死也未曾死,因為死了又會再生。可說,人生也是「生死不二」。
以出世法來看世間,是從理上來解悟;但是在還沒有覺悟之前,不可以理上廢事,還是需要用理來解事,才可以因事而明理,因理而顯事,才能夠「理事圓融」,那才是真正的「不二」。
唐朝江州刺史李渤,年輕得志,意氣風發。有一次,他問智常禪師道:「佛經上所說的『須彌藏芥子,芥子納須彌』,未免失之玄奇了,小小的芥子,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?這是騙人的吧?」
智常禪師聞言而笑,反問道:「人家說你『讀書破萬卷』,可有這回事?」
「當然!當然!我讀書豈止破萬卷?」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。
「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,如今何在?」
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:「都在這裡了!」
智常禪師道:「奇怪,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粒椰子那麼大,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?莫非你也是騙人的?」
李渤聽後,腦中轟然一聲,當下深有省悟。
「須彌藏芥子」是事,「芥子納須彌」是理,如果我們能夠明白理事無礙,那麼就能把宇宙的本體和現象融和在一起,把人我融和在一起了。
禪者心中 淨穢不二
有一天,趙州禪師和弟子文遠禪師在論道,正巧一位信徒送來一塊餅。文遠馬上說:「請老師吃吧!」
「這不公平,這樣吧,我們來比賽,贏的人可以吃這塊餅。」趙州禪師說。
「怎麼比賽法呢?」文遠問。
「誰把自己說的最骯髒、最無用,那一個人就贏了。」趙州首先說:「我是一頭驢子。」
文遠說:「我是驢子的屁股。」
趙州禪師馬上接著說:「我是屁股裡解出來的大便。」
文遠一聽,這下我還比什麼呢?想了想就說:「我是大便裡的蛆。」
趙州聽了,知道自己輸了,就問:「你這隻蛆在大便裡面做什麼呢?」
文遠禪師說:「我在裡面乘涼。」
人常常有分別心,但在禪者的心中,卻是淨穢不二,毫無分別。在一位真正開悟的禪師心中,他肯定自己的見道,不管他是與非、有與無、好與壞,在他心中都是一個,這才是真正懂得「法無二法」真義的人。一般人若能將「不二法門」的哲學應用在生活上,就能「人我一如」、「自他不二」了。
如是我聞
在佛教裡,只要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,幾乎每一部經典的開頭,都有一句「如是我聞」。那是佛陀臨涅槃前,弟子阿難請問佛陀,您講的經藏,我們結集以後,未來要怎樣才能讓人生起信心呢?佛陀就說,我所有的言說,應該在一個專論之前,安上「如是我聞」。意思是說,這一部經,是我阿難親自聽佛陀如是宣說,我把它如實記錄下來的。
因為有「如是我聞」,才有三藏十二部的佛法留傳後世。因此,佛法以音聲做佛事,所謂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;欲取三摩提,實以聞中入」。佛教的修行法門雖然很多,但是對於世間眾生來說,透過耳根來聽聞佛陀教法最深刻。像觀世音菩薩是「聞」聲救苦,以耳根來聽聞眾生求救的音聲,無論在哪個地方,觀音菩薩都能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了知眾生的心念,救度眾生的悲苦。
也有人問,為什麼是「如是我聞」,而不叫「如是我看」呢?因為聽聞比看更有價值。比方說,以前發生過的事,過去就看不到了,但是歷史可以回憶,可以重述;遠處的我看不到,但聲音大一點,甚至透過電台轉播,我可以聽得到;隔一道牆,你在那邊,我在這邊,看不到,但是你講話,我可以聽到。眼看耳聽,各有功用,但是耳根的功用超越眼看,因此經典裡都用「如是我聞」,不用「如是我看」。
佛教的修行法門也非常重視「多聞薰習」,何況佛陀的言教既然都是「如是我聞」,我們就應該要懂得「諦聽、善聽、全聽」。尤其在佛教裡,讚美修行的人,要以聞、思、修而入三摩地。意思是聽聞了以後,還要懂得思想、思考,把所聽聞的從遠處、大處、好處去想,思考了以後,要去實踐修行;當聞、思、修皆具足了,他就能獲得證悟、證道、證覺,就叫作三摩地。
因此,一句「如是我聞」,在過去的解釋,只表示聽經,在現在的意思是聞法。其中還包含有恭敬、供養、思考、修持等等的內容;尤其最後要能夠「信受奉行」,能如是,才能稱作「如是我聞」。
常有人問我,佛光山有一座「不二門」,為什麼叫「不二」?其實,「不二」是取自《維摩詰經》中「維摩一默一聲雷」的典故。
有一天,維摩居士示疾,佛陀要文殊菩薩率領諸大菩薩前去探病,於是雙方就在維摩丈室裡,展開了一場「不二法門」的討論會。
首先,在場的三十餘位菩薩,各就所見,提出發言。最後文殊菩薩說:「依我見,於一切法無言無說,無示無識,離諸問答,才是入不二法門。」說完以後,文殊菩薩就反問維摩詰居士:「菩薩如何進入不二法門?」
這時,維摩詰默然!眾人茫然,相視而對。只有文殊菩薩懂得此中奧祕,於是讚歎:「善哉!善哉!乃至無有語言文字,是真入不二法門。」
所謂「不二」,指的是佛法的出世法,佛法講「煩惱即菩提」,理上是不二的。例如,原本酸澀的水果,經過和風及太陽的吹拂照耀後,就能成熟,轉酸澀為甜美,可見酸即是甜,甜離不開酸;酸中有甜,甜中有酸,酸甜是不二的。
又如,人有生,也有死。太陽從東方升起,就像人之生;從西方落下,如人之死。生也未曾生,生了要死;死也未曾死,因為死了又會再生。可說,人生也是「生死不二」。
以出世法來看世間,是從理上來解悟;但是在還沒有覺悟之前,不可以理上廢事,還是需要用理來解事,才可以因事而明理,因理而顯事,才能夠「理事圓融」,那才是真正的「不二」。
唐朝江州刺史李渤,年輕得志,意氣風發。有一次,他問智常禪師道:「佛經上所說的『須彌藏芥子,芥子納須彌』,未免失之玄奇了,小小的芥子,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?這是騙人的吧?」
智常禪師聞言而笑,反問道:「人家說你『讀書破萬卷』,可有這回事?」
「當然!當然!我讀書豈止破萬卷?」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。
「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,如今何在?」
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:「都在這裡了!」
智常禪師道:「奇怪,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粒椰子那麼大,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?莫非你也是騙人的?」
李渤聽後,腦中轟然一聲,當下深有省悟。
「須彌藏芥子」是事,「芥子納須彌」是理,如果我們能夠明白理事無礙,那麼就能把宇宙的本體和現象融和在一起,把人我融和在一起了。
禪者心中 淨穢不二
有一天,趙州禪師和弟子文遠禪師在論道,正巧一位信徒送來一塊餅。文遠馬上說:「請老師吃吧!」
「這不公平,這樣吧,我們來比賽,贏的人可以吃這塊餅。」趙州禪師說。
「怎麼比賽法呢?」文遠問。
「誰把自己說的最骯髒、最無用,那一個人就贏了。」趙州首先說:「我是一頭驢子。」
文遠說:「我是驢子的屁股。」
趙州禪師馬上接著說:「我是屁股裡解出來的大便。」
文遠一聽,這下我還比什麼呢?想了想就說:「我是大便裡的蛆。」
趙州聽了,知道自己輸了,就問:「你這隻蛆在大便裡面做什麼呢?」
文遠禪師說:「我在裡面乘涼。」
人常常有分別心,但在禪者的心中,卻是淨穢不二,毫無分別。在一位真正開悟的禪師心中,他肯定自己的見道,不管他是與非、有與無、好與壞,在他心中都是一個,這才是真正懂得「法無二法」真義的人。一般人若能將「不二法門」的哲學應用在生活上,就能「人我一如」、「自他不二」了。
如是我聞
在佛教裡,只要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,幾乎每一部經典的開頭,都有一句「如是我聞」。那是佛陀臨涅槃前,弟子阿難請問佛陀,您講的經藏,我們結集以後,未來要怎樣才能讓人生起信心呢?佛陀就說,我所有的言說,應該在一個專論之前,安上「如是我聞」。意思是說,這一部經,是我阿難親自聽佛陀如是宣說,我把它如實記錄下來的。
因為有「如是我聞」,才有三藏十二部的佛法留傳後世。因此,佛法以音聲做佛事,所謂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;欲取三摩提,實以聞中入」。佛教的修行法門雖然很多,但是對於世間眾生來說,透過耳根來聽聞佛陀教法最深刻。像觀世音菩薩是「聞」聲救苦,以耳根來聽聞眾生求救的音聲,無論在哪個地方,觀音菩薩都能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了知眾生的心念,救度眾生的悲苦。
也有人問,為什麼是「如是我聞」,而不叫「如是我看」呢?因為聽聞比看更有價值。比方說,以前發生過的事,過去就看不到了,但是歷史可以回憶,可以重述;遠處的我看不到,但聲音大一點,甚至透過電台轉播,我可以聽得到;隔一道牆,你在那邊,我在這邊,看不到,但是你講話,我可以聽到。眼看耳聽,各有功用,但是耳根的功用超越眼看,因此經典裡都用「如是我聞」,不用「如是我看」。
佛教的修行法門也非常重視「多聞薰習」,何況佛陀的言教既然都是「如是我聞」,我們就應該要懂得「諦聽、善聽、全聽」。尤其在佛教裡,讚美修行的人,要以聞、思、修而入三摩地。意思是聽聞了以後,還要懂得思想、思考,把所聽聞的從遠處、大處、好處去想,思考了以後,要去實踐修行;當聞、思、修皆具足了,他就能獲得證悟、證道、證覺,就叫作三摩地。
因此,一句「如是我聞」,在過去的解釋,只表示聽經,在現在的意思是聞法。其中還包含有恭敬、供養、思考、修持等等的內容;尤其最後要能夠「信受奉行」,能如是,才能稱作「如是我聞」。
最新消息
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
2025-08-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
2025-08-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
2025-08-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「沉默的威脅」
2025-08-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
2025-08-13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
2025-08-13雲水書車共識精進營 珍惜因緣得來不易
2025-08-132025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 中天寺展覽館開幕
2025-08-13魏碑風骨筆筆生輝 金剛寺書法研習沉澱心靈
2025-08-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
2025-08-13
相
關
消
息